随着最后一批芦笋罐头装车,搭乘中欧班列前往西班牙马德里,晋南“芦笋大王”董丽格今年的全部出口订单近日圆满收关。”走进万荣县裴庄镇西效和村,村口一处芦笋和竹简造型的景观上,书写着几列“芦笋精神”短句,体现着芦笋和当地村民的不解情缘。
这是9月22日拍摄的盐湖(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千年盐湖正在向生态保护、风貌重塑、产业转型、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转变。
1900余平方米的物流中心、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配送站、近千家电商企业……在黄河岸边的山西省隰县,通过积极提升电商配套服务、深度融合电子商务,以玉露香梨等农产品销售为代表的电商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县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自从社区有了居家养老服务后,吃饭、看病这些麻烦事,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请‘嘉恩的孩子们’帮忙解决,省了许多精力。《光明日报》10月12日10版光明日报记者李建斌通讯员马静波.
”忻州古城又名“秀容古城”,始建于东汉,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启动修复保护工程后,更是让古老变为时尚、传统融入潮流,散发出迷人魅力。热气腾腾的食肆小铺,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上百种不重样的忻州特色美食令人食指大动,流连忘返……《光明日报》10月4日1版光明日报记者杨珏通讯员王婕。
10月的风略带凉意,也难掩假期游客的热情。在“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岸边,在黄土高原吕梁山脉的怀抱里,观众坐在360度的露天旋转观演台上,高科技舞台技术和灯光投影矩阵的加持下,现代演艺手段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俯瞰汾河文水段的岸边,秋意挂上了枝头,染黄了绿草。“文水县肉牛养殖量是山西省第一,牛粪产量很大,我们必须依靠大型项目才能解决牛粪消耗量的问题。文水县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将牛粪处理成燃料,不仅解决了养殖场地的污染问题,还真正实现了牛粪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臭烘烘的牛粪变成了“抢手货”。
图为芮城县大禹渡扬水工程。近年来,大禹渡灌区实施了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建设项目,灌区灌溉面积由初设的28.6万亩扩大到54.62万亩,辐射芮城县水浇地面积70%以上,为灌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
从偏关县老牛湾入境,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黄河山西段占黄河全长的近1/5,干支流涵盖11市86县(市、区),占全省面积的七成以上。针对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相抢占细分领域拓展新产品。
更可持续更多机遇更加开放——从2021年太原论坛看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
随着调试人员一声“检测合格”,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山西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内,一辆辆甲醇重卡缓缓驶出组装车间。目前晋中市已打通甲醇全产业链体系,形成醇、运、站、车、捕的循环生态,全面覆盖从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甲醇运输、甲醇汽车推广等多元场景。
山西晋中灵石县,县域含煤面积8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以上,产业资源化、重型化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县情,废弃矿山治理任务重。
近年来,当地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增施有机肥、添加化学改良剂等措施治理中轻度盐碱地,结合区位特点统筹农牧融合发展,以稻治碱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了盐碱地增产增效。在山阴,盐碱地种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喂牛,牛粪加工成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地,盐碱地再种杂粮作物,这种农牧一体化、农牧大循环的路子已延续了多年。
新广武—白草口段长城地处山西代县和山阴县交界处,曾是明代雁门关外的关口防线, 2020年被列为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壮丽山水入画卷,乡村振兴谱新篇。位于吕梁山南端的山西省临汾市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为山西省黄河流域治理重点县,近年来,临县认真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走廊建设,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以工程和治理项目为抓手,多举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8月18日3版光明日报记者李建斌通讯员刘生锋.
针对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一些企业小散乱的情况,为规范行业发展,清徐的食醋检测认证创新平台近期投入运营,对当地所有醋企实行“批批抽检,月月公布”,排查风险隐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晋祠庙会是当地一项民俗活动,历史悠久,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撕钢”做到像锡纸一样薄、超千辆甲醇重卡整车交付、首台氢动力机车下线……去年以来,山西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确定特钢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并进行扶持,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助力全省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重塑提升。
◇近年来,山西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在煤炭、煤层气等领域向各类资本公平开放,依法合规推进实施能源领域重大外资项目,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深入拓展能源领域对外合作。
随着调试人员一声“检测合格”,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山西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内,一辆辆甲醇重卡缓缓驶出组装车间。目前晋中市已打通甲醇全产业链体系,形成醇、运、站、车、捕的循环生态,全面覆盖从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甲醇运输、甲醇汽车推广等多元场景。
山西晋中灵石县,县域含煤面积8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以上,产业资源化、重型化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县情,废弃矿山治理任务重。
近年来,当地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增施有机肥、添加化学改良剂等措施治理中轻度盐碱地,结合区位特点统筹农牧融合发展,以稻治碱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了盐碱地增产增效。在山阴,盐碱地种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喂牛,牛粪加工成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地,盐碱地再种杂粮作物,这种农牧一体化、农牧大循环的路子已延续了多年。
新广武—白草口段长城地处山西代县和山阴县交界处,曾是明代雁门关外的关口防线, 2020年被列为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壮丽山水入画卷,乡村振兴谱新篇。位于吕梁山南端的山西省临汾市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为山西省黄河流域治理重点县,近年来,临县认真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走廊建设,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以工程和治理项目为抓手,多举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8月18日3版光明日报记者李建斌通讯员刘生锋.
针对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一些企业小散乱的情况,为规范行业发展,清徐的食醋检测认证创新平台近期投入运营,对当地所有醋企实行“批批抽检,月月公布”,排查风险隐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晋祠庙会是当地一项民俗活动,历史悠久,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撕钢”做到像锡纸一样薄、超千辆甲醇重卡整车交付、首台氢动力机车下线……去年以来,山西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确定特钢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并进行扶持,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助力全省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重塑提升。
◇近年来,山西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在煤炭、煤层气等领域向各类资本公平开放,依法合规推进实施能源领域重大外资项目,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深入拓展能源领域对外合作。
在山西长治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地面集控中心,综采二队队长鲍福平操控摇杆,井下掘进设备按指令移动, “一切正常,现在开始割煤。未来5年,山西将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力争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到95%左右和54%。
“随着生产的全面恢复,今年完成既定目标有望,力争把疫情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在山西利虎集团青耀技术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产品分拣、磨边、打包、装车,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黎城县西井镇源泉村因村内的一眼泉水得名,更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晋冀豫边区青总第一届儿童会议旧址、八路军源泉化学厂旧址、源泉太行造币纸厂旧址等。
入秋后的晋西北天高云淡,绿满山岭,但已隐约可见点点秋色。村子依托山里的7万亩野生沙棘林和5500亩人工种植沙棘林,办起了食品厂,开发出沙棘药茶、沙棘饮料、沙棘功能食品等产品。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工作(资料图片)。作为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公司总经理, 2018年他带领团队在长治市建成了全球首条量产化大功率深紫外LED芯片生产线,并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冷却塔端白烟袅袅、电能输送源源不断……近日,记者随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一督查组走进位于山西阳泉的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刚刚度过夏季用电高峰期的企业依然一派繁忙景象。
8月下旬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等中央媒体密集关注山西,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聚焦我省在转型发展、能源保供、文旅融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8月30日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5.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0.8%,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山西新兴产业强劲增长。
四月芳菲,万物葱茏。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三晋大地一片生机。
新华网在通讯中还推出了6张海报,包括“晋者,进也”和“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的主题海报2张,展现我省“能源保供和改革”“创优营商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海报各1张。”……网友们谈感受、说变化,为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点赞。
奔腾千里的汾河,流淌的是一首隽永的生命的歌!何晓飞向记者介绍,汾河水质的变化,得益于从汾河上游的全流域生态治理,包括汾河景区大片湿地中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汾河遗珠世泰湖湿地公园,由文水县刘胡兰镇王家堡村1100余亩汾河滩涂地改造而成,是当地打造的一个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经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中央媒体围绕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密集刊发报道,聚焦我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的生动实践,对今后五年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解读。
经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中央媒体围绕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密集刊发报道,聚焦我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的生动实践,对今后五年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解读。
70岁的王月梅,坐在靠近大门的小会议桌前,眯着眼,飞针走线,全神贯注地绣着饰品上的虎头,桌子上摆着两个已完成刺绣工序的产品,只等工作人员来收货付钱。10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山西省大宁县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看见王月梅老人和100多名妇女聚在一个大会议室里做车挂刺绣饰品,相关工作人员现场收货点钱。
10月2日以来,山西出现大范围降雨,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等局部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地表沉陷等险情。受雨情影响, 10月6日,位于山西祁县的南同蒲铁路昌源河大桥桥台被冲垮、轨枕悬空,上下行线路均中断。”山西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谷勇介绍,目前山西全力组织各类机械、动员各方力量,疏通沟渠、抢排田间积水, “对墒情适宜的地块,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受雨情影响,多个自然景区发生山洪,为保障安全,山西关闭了166个景区。据202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第4版人民日报记者乔栋付明丽郑洋洋。
国庆期间,山西省多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多条河流发生明显涨水过程,黄河中游支流汾河下游、沁河上游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防汛压力增大。
10月2日以来,我省多地持续强降雨牵动人心。连日来,中央媒体对山西暴雨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友纷纷在山西日报官方微博和山西日报客户端留言,对中央媒体的支持表示感谢。
“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凸显国家选题、国家声音和国家规格。”低碳转型催生发展新动能随着能源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我国能源结构正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发展动力正由传统能源增长向新能源增长转变。
今年4月30日,山西省政府印发的《山西省“十四五”新装备规划》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山西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500亿元,年均增长12%,产业聚集程度显著提高,新装备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柱。
9月3日,世界目光再聚汾水之畔, 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这里开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等中央网络媒体,纷纷以“能源·气候·环境”主题,密集刊发报道,盛赞本次论坛汇聚智慧共识,深化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