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虽然只有10%的成功率,但我义无反顾”
戴超:“虽然只有10%的成功率,但我义无反顾”
“一般来说,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在90%以上,但王先生这台手术却恰恰相反,可能只有10%的成功率。但面对患者强烈渴望光明的眼睛,作为眼科医生,我只能义无反顾。”这是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太原市红十字会爱尔眼科角膜登记接收站主任戴超教授,在为全角膜白斑患者王先生实施角膜移植手术时说的一番话。
眼疾困扰 数次手术 左眼患全角膜白斑失明
接受手术的患者王先生51岁,来自山西临汾,之前由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在当地医院接受过青光眼手术,后又相继接受了玻切手术、羊膜移植手术。玻切术后,王先生出现了角膜溃疡、角膜内皮失代偿、反复眼痛、异物感、眼红、流泪等症状。羊膜移植术后,王先生上述不适症状得以缓解,但又出现了严重的全角膜白斑,导致整个黑眼珠变成了无光泽的瓷白色,最终造成左眼失明。
抱着一线希望,王先生慕名求助于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留英博士后戴超教授。经诊断,王先生的右眼处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期,前房浅。而他完全失明的左眼,则为全角膜白斑伴新生血管。这种情况,复明的选项只有一个,那就是——角膜移植。
历时一年 迎来角膜 移植手术难度重重
由于眼角膜组织的特殊性,需要有爱心人士自愿去世后捐献,才能移植到需求者身上。国内眼角膜的供需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全国每天都有大量的患者和王先生一样,在黑暗中等待着好心人送来光明。
一年后,王先生终于等到了捐献者的眼角膜。
角膜移植,用戴超的话来说,就是先在患者的角膜上开一个“天窗”,把病变角膜部分切下来,然后再从捐献的健康角膜上取下一块相应大小的角膜片覆盖到这个“天窗”上,再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线将新角膜片与原角膜缝合到一起。而如何在原病变角膜上完美切除出“天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患者王先生除了全角膜白斑,角膜全层混浊外,还有角膜新生血管,通过UBM检查还发现虹膜前粘连。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万分精准地分离虹膜与角膜之间粘连的部分(前粘连),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创伤,这对手术医生来说,有着太大的难度风险和挑战。所以,有着成功移植角膜100余例经验的戴超说,这台手术只有10%的成功率。
高难手术 成功实施 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王先生的角膜移植手术是在全麻状态下做的。
取出病变角膜是手术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在视野严重受限、空间极其狭小的情况下,戴超利用角膜环钻和角膜剪,如履薄冰般开始了开“天窗”操作。大约10分钟后,患者直径为7.25mm的病变角膜被切除,最难的第一步——开“天窗”作业完成。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着,戴超又在捐献的健康的角膜供体上,用环钻一气呵成地切割出了一片直径为7.5mm的圆形角膜片。
将角膜植片覆盖到“天窗”上后,戴超开始缝合。正常的角膜中央厚度只有0.5mm,最厚的周边部也就1mm,要将薄薄的角膜植片与原角膜缝合好,缝合的深度不能低于角膜厚度的三分之二,也不能缝穿,可以说比绣花要艰难得多。一针、两针、三针、四针,最关键的四针固定针缝合好后,戴超轻轻地舒了口气。随后,戴超的穿针引线如行云流水,总共用16针结束了角膜缝合。
缝合完毕、眼睛冲洗之后,又通过伤口向患者眼内注水,以检验伤口是否完全闭合。当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术眼无漏水后,王先生的角膜移植手术宣告胜利结束!
左眼角膜移植术前(左)左眼术后(右)
看着镜子里清澈明亮的眼睛,王先生的眼眶湿润了。他说:“感谢好心人捐献的眼角膜,感谢戴院长挽救了我的一双眼睛,我一定好好保护我的眼睛,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光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