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香酥到灵魂——山西阳城老酵馍(麦芽枣糕)

山西新闻网>>商务资讯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阳城老酵馍馍

又名麦芽枣糕

绵绵传承千年

人人都说它好

——当地民谣

(一)

馒头,中国北方人的主食。说起馒头,就不能不说说诸葛孔明老先生。老先生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阻,祭奠河神。老先生不忍心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蛮地以人头祭神,馒头本名蛮头,因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

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后世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

馒头——也叫馍馍。太白的,让人担心增白剂;黑点的全麦的,反而营养更全,更让人放心。——就像离不开面条一样,北方人特别是山西人,有谁能离开麦香诱人的馒头呢?

就像酒呀、醋呀,是粮食坏了、发酵了,被聪明的先人偶尔发现一样,山西阳城老酵馍(麦芽枣糕)的发现,也很有意思。

北方麦收季节,农夫们最怕的,就是连阴雨。麦子淋雨,发芽,麦子就毁了,一年全家的口粮就没了。即便是对付着吃,发芽后的麦子面粉蒸馍,看着黑丑,吃着苦涩,难以下咽。

阳城润城——山西南边,历山脚下的一个古老的村落里,千年前的某年某月,这里有人,经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尝试,蒸出了一锅特别香甜的馒头——用让人嫌的发芽的麦子面粉,经过特殊发酵,蒸出了比好面粉更好吃的馒头。

这,就是山西阳城老酵馍(麦芽枣糕)的雏形。

其后,阳城老酵馍做法代代相传,工艺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独特的家传老酵,精选的优质食材,终于成就了今天的“馍界”天花板——山西阳城老酵馍(麦芽枣糕)。

刘艳峰——山西盛艳枣糕公司经理,山西阳城老酵馍传承人。她的老酵馍,吃一口满嘴留香、香甜直达灵魂、让人终生难忘。

(二)

说起家传的老酵馍,刘艳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她说,老酵馍吃着疏松,细嚼有麦芽香味。发过芽的小麦面蒸馍没有那么白,我们润城人常说的“圪蒙蒙的”,指枣糕表面成哑光质感。“没有平常馍馍光滑好看,但好吃”。

“好东西要贡献给大家”——刘艳峰,一个做事干练、有胆有识的女人。3年前,她还是一个按时上下班的在职人员,不甘平庸的刘艳峰,为了传承、发扬光大家传老酵馍工艺,毅然放弃安逸的职场生活,下海办起了食品公司。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老人的支持。刘小粉老人,刘艳峰的母亲。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但依然心灵手巧,她最擅长的是做花糕,每到年节或邻居们办喜事,都离不开她帮大家做的各种各样的枣糕。

在刘艳峰的记忆力,妈妈,妈妈的妈妈,和中国北方许许多多的乡村老人一样,善良、淳朴,默默勤劳一生。她们不仅支撑着全家人的生计,还传承着先人的聪明才智、文化工艺。

刘小粉老人说制作工艺:先是葫芦宝,葫芦宝下插蝴蝶,蝴蝶下来梅花,梅花下来莲花,莲花下来琵琶宝,这是绣球宝,下来插蝴蝶扑梅。从小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刘艳峰就喜欢上了花糕,喜欢上了麦芽枣糕。

刘艳峰说:记得我小时候,姥姥最爱做面食。到了腊月,从初几一直二十几做糕。每年过年的时候要做枣排糕“献老爷”,意思是一年比一年过得更好,一年比一年过得更高。还做十二属相,看着那些造型各异的动物,我非常喜欢,但又不知其含义,就是莫名的喜欢。近年来,我就着手把妈妈和姥姥的手艺传承下去,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学。

刘艳峰说:小时候不懂大人们,为什么对一个枣糕花费那么多心思。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现在我越来越理解老一辈人对枣糕的那份执念,那是千年文化传承的真实再现,那是我们阳城文化的一部分,那是姥姥家的味道。今天,我把这份责任扛在肩上,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我十分荣幸。作为阳城人,我一定会将麦芽枣糕发扬光大,回馈社会!

在中国北方的山西,特别是在阳城润城,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祭祀祖先,馍是必不可少的,馍早已经深入中国北方人的文化基因。

刘家的老酵馍(麦芽枣糕)在当地独树一帜,每年年节,总能销售一空,如果不是预定,过年肯定吃不上刘家的老酵馍。刘家的老酵馍(麦芽枣糕),已经成山西阳城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之一。

(责编:任思雅、王晓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