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周刊】“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间: 2020年08月24日17:20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新媒体>>微周刊>>往期回顾【2020】
分享到: 评论:

〓文化周刊〓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并再一次告诫全党全国要厉行节约,禁止奢靡。

>>那些关于勤俭的诗文、家训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的启蒙诗歌之一,让我们从小就知道勤俭节约的道理。现在,我们收录了古人一些关于勤俭的诗文、家训,让我们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

★诗词篇

☆观刈麦

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7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赠女

朱熹(宋)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炊时。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任秘阁修撰时,一次去看女儿、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女儿便留父亲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难得慈父有空来看望自己,然而又由于夫君乃性情中人,不愿为三斗米而折腰而家境贫寒,而父亲到来却没有办法让老人家吃上一餐像样的饭!朱熹早就看了出来,他严肃地对女儿说:“俭朴度日,是我们一家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儿、女婿。

☆咏史

李商隐(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去世之后。据新、旧《唐书·文宗纪》及《通鉴》卷二四三载:唐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曾两次谋诛宦官,均遭到失败而“受制于家奴”,最终郁悒而终。期望有成而“运去”“力穷”,勤俭求治亦无力回天,作者既伤悼文宗,又深虑唐王朝命势将颓,于是悲凉而哭,流露出无望的感伤情怀。

诗的首联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而此联成为了后人传诵的名句名言,说明了俭成奢败的道理。

★家训篇

☆朱柏庐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曾国藩家书

第四十三篇

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观张安世等传,解示后辈可也。

☆第五十四篇

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滚,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敬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

☆琅琊王氏家训

族长当正己,率下务公道,不可少有偏私,有财物必聚集为一处明立文薄,命廉谨子弟掌之,凡有吉卤费用日用衣食等项,必量入为出,适可而止,勿得习奢华,自速贫贱,尤宜竭力教养子孙,使之读经史,学仁义崇礼让,士农工商各量其材而受之,如此则家道自昌。无忝于世矣。

☆河东裴氏家训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

 

>>奢靡浪费的反面教材

☆王武子以人乳养猪

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裤(衣罗),以手擎饮食。烝豚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王、石所未知作。--《世说新语·汰侈》

☆吕蒙正与鸡舌汤

宋吕文穆公(吕蒙正),微时极贫,故有渴睡汉之诮。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一夕游花园,遥见墙角一高阜,以为山也。问左右:“谁为之?”对曰:“此相公所杀鸡毛耳。”吕讶曰:“吾食鸡几何,乃有此?”对曰:“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吕默然省悔,遂不复用。--清代褚人获《坚瓠集》

☆何曾“食日万钱”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人以小纸为书者,敕记室勿报。刘毅等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何曾是陈国的大臣,他性情奢侈,喜欢豪华铺张,帷帐车服,极其绮丽,尤其是喜欢美食酒肉饭食,超过王室,甚至到皇室吃饭,都会带上自家的厨子,何曾认为皇宫里的饭做得不如自家厨子的饭好吃。刘毅等人多次上奏弹劾何曾奢侈无度,皇帝因为他是重臣,一概不过问。都官从事刘享曾上书弹劾何曾奢华,用铜钩和丝带做牛鼻绳,装饰牛的蹄角。

 

>>古人如何提倡勤俭节约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古人看来,勤有三益,可以免饥饿、远淫辟、致寿考(达到长寿);俭有四利,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

★修身篇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君子以俭德辟难

选自《周易·否》。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语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意谓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贫不忘俭,富不学奢

出自《旧唐书·马周传》。困时不想节俭也会节俭,富裕时不想奢侈也会奢侈。指环境条件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作风。

★齐家篇

☆厚葬无益于死者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厚葬:指丧葬时奢侈铺张。本句大意是:大肆挥霍钱财操办丧事,对死者没有好处。

☆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出自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致力于求取学问,不要忘记勤俭持家的道理,富贵反而使子孙变得愚蠢。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

这句是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所著《管子》里边的著名理财思想。治理国家最应该关注的是,要适度的在衣食住行这些消耗钱财的地方勤俭节约,更应该避免奢侈浪费。

★治国篇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这句话出自汉·刘向《说苑·说丛》。指勤劳能战胜贫困,谨慎、警戒就能战胜祸害和灾难。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出自贾谊的《论积贮疏》。生产东西需要时间,而使用起来却挥霍无度,这样一来,财物和人力都必然用尽。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语出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征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财富就经常充足;征取无限度,使用无节制,财用就经常短缺。指取用要有节度,不可破坏资源。

综述:

古人提倡节俭、戒奢,不同的阶级出于不同的考虑。统治阶级提倡节俭是为了维护社稷长治久安,士大夫阶层提倡节俭是为了保持家族昌盛,寻常百姓提倡节俭是为了保障生活。古人重视节俭,不只是应对生产力低下、物产不足的权宜之计,更把节俭看作一种美德和修养,看作修身养德、兴家旺族的途径。在现代社会,勤俭节约依旧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传统美德。 

(责编:王中信、王晓艳)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山西闻喜:数百亩荷塘引游人山西闻喜:数百亩荷塘引游人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