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山西文化在云端开花
〓文化周刊〓
>>山西文化在云端开花
云游览、云赏艺、云阅读……为满足群众疫情期间的文化需求,山西各类文化单位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线上文化产品并逐渐在“云端”开花结果,将成为长期惠民的新的公共文化供给。
>>“云游览”成趋势
新技术给旅游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促进“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的落地生根。
★推出直播活动
疫情期间,山西博物院在抖音、快手、腾讯直播、新浪微博平台推出直播活动,主题涉及青铜文化、民族融合、壁画艺术,观看量超过65万人次。“这是新时代的需求,也是一个非常时尚且受大家欢迎的方式。”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说。
★文物旅游数字化产品
除了直播,越来越多的文物旅游数字化产品应运而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走进”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课桌。纪念馆副馆长杨芸说,疫情期间他们对两年前制作的 VR 全景进行了完善,未来会利用好它,将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宣传好。
★新技术带来新体验
因为新技术,不向公众开放的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在疫情期间也露出神秘面容。打开“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官网,可以看到墓葬2D视频展示、3D视频展示、AR互动展示、VR全景体验。观众既能一睹北齐大型墓葬壁画的“芳容”,也能全方位感受北朝风情。
>>“云赏艺”获支持
★在线剧院
为丰富疫情期间人们的文化生活,山西省文旅厅在官网开设了“在线剧院专题”,包括晋剧《关公》、京剧《长乐未央》、蒲剧《泪洒相思地》、舞剧《吕梁英雄传》等十部优秀剧目。山西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李伦说,会长期保留这个专题,并不断增加新的作品。
“在线传播很好,戏曲需要与时代同步。”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的主演陈素琴说,通过网络可以让不同年龄、地域的观众有便捷途径接触到《太行娘亲》。“戏曲是现场艺术,真正喜爱的人看多少遍也看不够,不会影响线下演出。”她说。
★大量战“疫”作品
在“云端”,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大量战“疫”作品,涉及戏曲、歌曲、曲艺、朗诵、美术、书法、剪纸、雕塑等。他们用优秀作品鼓舞人,为祖国和白衣天使鼓劲加油。
一幅《窗花情深系武汉》的农民画上,四个“剪纸娃娃”分散在四个角落,宣传防疫要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多通风,中间三个“娃娃”在贴窗花,表达“战疫必胜”“春归家园”的美好期盼。它的作者是53岁的农民张先花,这样又萌又接地气的农民画她在疫情期间创作了5幅。
“网上展示受众面广,能让更多人看到。”张先花说,农民画直观可爱,她想通过画作提高人们的防疫意识,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云阅读”受重视
★阅读新体验
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纷纷开启“宅家云阅读”模式。山西省图书馆整合馆内线上资源,打造“零接触”“零付费”的阅读新体验。在利用好原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山西省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中增加了“读联体”服务平台,资源量有3000种,读者可以免费阅读电子书、有声书、期刊等数字资源。此外,还在微信公众号中推出“掌阅”电子书平台,供读者免费阅读10万余册畅销书和新书。
山西省图书馆还把原有的线上服务提前进行。少儿馆微信公众号上“金闪闪故事屋”栏目,往年都是从4月开讲,但今年提前到2月中旬。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山西省图书馆馆长王建军说,这次疫情中,便捷的电子书成为纸质书的重要补充,电子书与纸质书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在电子书籍中,人们发现获得知识、信息、认知都有碎片化、浅薄化的特点,而图书阅读是深度化、结构化、系统化的深阅读。过去图书馆以线下服务为主,但将来要双轮驱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更好地传播知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