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周刊】从山西四大考古项目追溯中国文明故事

时间: 2020年08月24日17:00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新媒体>>微周刊>>往期回顾【2020】
分享到: 评论:

〓文化周刊〓

>>从山西四大考古项目追溯中国文明故事

日前,省考古所公布“2019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65项考古工作成绩斐然,也让很多考古项目跃入业界和公众的视线,为山西五千年文明史增添了宝贵资料,也在山西这块版图上,留下了更为深远的历史故事。今天,小编从2019年度的四个考古项目入手,让你更加了解山西。

★离石德岗仰韶中期聚落遗址的五边形房址

为探索窑洞起源提供“线索”

2019年4月至7月,为配合祁县至离石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区域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德岗村南的德岗遗址,并最终确定为仰韶中期的聚落遗址。该遗址距今6000-5500年之间,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批仰韶中期遗存,主要为五边形房址及其相关的火塘、灰坑,为探索窑洞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在此次发掘中,共揭露了七座房址,其中F1房址面积较大,达130余平方米,这对于距今6000-5500年的史前人类来说,可是一间大“house”。F1房址坐南朝北,由门道、火塘、居住面及墙体等部分组成。

门道位于居住面北部居中位置,正对F1火塘,与操作间相连。从东、西墙残存的原始墙体来看,从下向上呈现弧度,其他保留有原始墙面的房址中也是这样的建筑构成。另外,与F1同时且处于同一平面的袋状坑H2仅存斜壁部分,上部被毁的高度在0.5米以上,因此可以判断,F1原始地面以下的墙体高度至少在1米以上,根据上述两个方面,该批房址可能为半窑洞建筑。

据专家介绍,这批房址也是山西境内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批仰韶中期五边形房址,虽说属于庙底沟文化的特色遗存,但其墙壁的倾斜程度和较高的地穴式墙体,是最具特色的呈现。“以往人们认为窑洞最早出现于仰韶晚期的黄河中游地区,山西中北部是一个重要分布区域,关于其起源问题限于材料难以深入讨论,但是德岗五边形房址的发现为探索窑洞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绛县西吴壁夏商冶铜遗址

填补了冶金考古的空白

成熟的青铜器生产包括采矿、冶炼、铸造三个环节。在以往的考古研究中,人们多着重于铸造环节,对中原地区冶铜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还几近空白。绛县西吴壁夏、商冶铜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该遗址是一处以冶炼纯铜为主,兼可制作小型工具的聚落。这是学界首次在邻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带发掘专业冶铜遗址,填补了冶金考古的空白。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2018-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西吴壁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发掘出多个时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存最具特色。

在二里头时期的遗迹中,考古工作者从一座地穴式房址地面上出土大量铜炼渣、残炉壁等,这与冶铜活动存在直接关系。一座大型近椭圆形直壁坑内,有数量较多的铜炼渣、残炉壁、铜矿石,以及鼓风管、石锤、石砧等冶铜遗存,说明附近曾存在二里头时期的冶铜作坊。

在二里岗时期遗迹中,发现了两座残存底部的二里岗期冶铜炉,附近均出土大量铜炼渣和少量残炉壁。一座冶铜炉下存在奠基坑,坑内发现人骨一具,当为构筑冶铜炉举行某种仪式所用的牺牲。该区域还发现一座深逾13米的水井,井口略呈圆角方形,边长约1米,井壁经修整,东、西两侧可见排列整齐的脚窝。

“在二里头、二里岗期灰坑中还发现了用于铸造小型工具的残陶范、残石范,说明西吴壁遗址除冶铜外,还铸造一些工具。在二里岗期的灰坑中发现仿铜陶礼器、磨制石磬等级别较高的遗物,说明该遗址在二里岗时期具有较高的等级。”考古工作者表示,该遗址曾是一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形态,为深入探索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闻喜发现晋国末期高等级大墓

是山西地区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时期墓葬

邱家庄墓地位于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庄村北,这是一座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墓主人可能是晋国高级贵族夫人。此外,该墓葬规模超过了太原赵卿墓、新绛柳泉大墓,是目前为止山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时期墓葬。

邱家庄墓地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属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的一部分。2018年,在山西省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的背景下,根据山西省政府指示,经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共计勘探面积约12.4万平方米。

经过勘探及盗墓分子现场指认,在邱家庄村北发现一处编号为M5001的大型墓葬。为抢救保护该墓葬及其周边文物遗迹,考古人员对其布局了10米×10米的15个探方,发掘面积达1500平方米。该墓葬建造很是考究,四层生土层,然后是积炭层下,接下来是椁室,棺室,椁底板下还有两根垫木,再以下为积炭层、积石层、生土墓底。从建造角度而言,足以证明墓葬等级很高。

该墓发掘出土的文物共计1700余件,由于墓葬多次遭受盗掘,不见青铜礼器,出土器物全部为小件器物,器类有陶、铜、铁、金、玉、石、贝、骨、料器等,出土器物的造型、纹饰均带有明显的晚期晋文化风格。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及由板瓦和筒瓦组成的散水类护坡,较为罕见的墓上台阶式遗存、半圆形凹槽、四层生土台及特殊的墓室结构,对研究东周时期的丧葬制度、建筑制度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墓主人为何人?考古工作人员表示,“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地处晋国‘古曲沃’核心区域中,是东周时期晋国宗庙所在地,为晋国末期晋幽公之后的晋公墓葬。邱家庄墓地M5001墓主人应为晋国高级贵族夫人,这一组大墓或许是晋幽公或早于晋幽公的其他几位晋公的墓地。这对推进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统计,邱家庄墓地发现各时期古墓葬850座,另外还有车马坑51座、窑址3座等等,各类遗迹现象总计952处,就目前发掘情况而言,遗迹现象面积占勘探面积的比例约为17%,而据最新勘探结果表明,邱家庄墓地至少存在有五组大型墓葬。

 

★兴县西磁窑沟北宋“柿色彩”瓷窑址

填补了吕梁地区陶瓷考古的空白

近年来有民间消息说,在兴县北部发现了烧制白釉褐彩,俗称“柿色彩”“白釉红花器”的瓷窑址,但具体位置不明。201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吕梁地区古代瓷窑址进行了系统调查,根据线索发现了兴县西磁窑沟瓷窑址,为这类极具山西地方特色的釉下“柿色彩”瓷器产品证实了又一个产地。

该瓷窑址位于吕梁市兴县北部魏家滩镇岚漪河南岸南北向的“磁窑沟”山谷中,共计发掘200平方米,现窑炉、作坊、灰坑、澄泥池等遗迹18个。出土遗物瓷器产品以日用粗化妆白瓷为主,彩料颜色有浅橙黄色、橙色、红褐色、深褐色、黑褐色等不同色阶,也就是俗称的“柿黄色”或“柿红色”。

瓷器残片中的装饰题材富有浓郁的民间气息。考古工作人员说:“从制瓷遗存布局来看,这是一间小而全、制瓷工艺、生产环节功能复合式的小作坊。生产的也多是季节性的日用粗瓷器物,时间可以推断到北宋至金代初期。”

据介绍,釉下“柿色彩”瓷器产品极具地方特色,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这是介休窑、交城窑调查之外,第一处经考古证实明确烧造此类产品的窑场。此外,西磁窑沟瓷窑址虽然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面貌较为单一,但在陶瓷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传播、生产经济模式、山西制瓷传统来源以及北宋与辽、西夏关系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的资料和依据,在搭建山西古代陶瓷手工业框架,书写山西及北方地区古代陶瓷发展史的漫漫征程中,向前迈出一小步。

(责编:王中信、王晓艳)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山西闻喜:数百亩荷塘引游人山西闻喜:数百亩荷塘引游人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