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变“实景” 解码山西对生态治理的“立体”表达
“愿景”变“实景” 解码山西对生态治理的“立体”表达
中新网太原3月7日电(任丽娜)制定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2.45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国家重要湿地“零”的突破……7日,记者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愿景”变“实景”,山西对生态治理有着“立体”的表达。
右玉县南河湾实施生态系统提质工程,以前废弃的滩涂成了碧波荡漾、鸟类栖息的湿地公园。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2023年,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谋划布局全省域生态修复;出台矿山生态修复规范,明确采矿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规则,严格黄河沿岸一公里范围内矿业权管控;印发山西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推动巩固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强力推进治理项目实施,2023年,完成山西省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调查评价,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2.45万亩。完成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整体验收评估,治理面积195.45万亩。开展11个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49个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村庄200余个。开发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系统,对项目跟踪监管、科学评价、预警分析。部署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修复义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让汾河源头的流量逐渐丰起来。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与此同时,山西植树造林取得长足发展。2023年,山西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范围由33个县扩展到44个县,营造林456.7万亩,修复和改良草原115万亩,抚育森林127.04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山西省实现国家重要湿地“零”的突破。案件数量和违法面积实现“双下降”,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创历年最低值。
此外,山西探索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机制。制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方案,开展大型以上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安排相关民众进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特别是针对台风“杜苏芮”引发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建立应急避险撤离响应机制,转移群众1.85万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起,避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188人,确保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治市、阳泉市两起成功避险做法被列为中国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永和县永和关石质山地生态治理工程让荒山披上绿装。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山西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着力厚植美丽山西生态底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加快林草事业发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助力。(完)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