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斜视合并甲亢眼疾——
张丽军团队精准施术助患者重获“正视”
疑难斜视合并甲亢眼疾——
张丽军团队精准施术助患者重获“正视”
“左眼外斜十来年,右眼眼皮从小就抬不起来,干活就耷拉,看东西得歪脖子右转,一天下来脖子累得像要断了。”35岁的苏州患者赵女士(化名),被眼疾困扰多年。上海、杭州、苏州的三甲医院跑了个遍,得到的都是“非共同性外斜视”的诊断,以及“不好治”的回复。一次次满怀希望地走进诊室,又一次次垂头丧气地离开,到后来,她连镜子都懒得照,“这辈子大概就这样了”的念头在心里盘桓了很久,几乎断了治好的念想。
直到上个月有个医生建议她到山西找张丽军院长试试。“那位医生告诉我说张院长在复杂斜视这块很有经验,或许有办法。我回家以后就在网上翻找张院长的信息,从学术论文到患者评价,一张张术前术后的对比图看了又看,那些和自己相似的病例康复记录,让我有燃起了一丝希望。”
7月底,揣着厚厚一沓病历,赵女士来到太原。二级教授、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小儿眼科学科带头人张丽军院长初见她时,便发现其左眼明显向左上偏斜,右眼则向右下偏斜,还伴随着面向右转的代偿头位。“跑了这么多地方都没看好,这次也没敢抱太大希望。但网上那么多人说张院长厉害,就想最后试一次,哪怕只有一点点机会。”赵女士坦言,外观的异常和视物时的被迫姿势,让她多年来活得“小心翼翼”,既渴望“正常”,又怕希望落空。
张丽军团队的详细检查,揭开了更复杂的病情:双眼外斜视合并垂直斜视,代偿头位明显,且她有20年甲亢病史。“甲亢会导致眼外肌纤维化,肌肉弹性和活动度大幅下降,手术中极易出血、肌肉撕裂,术后效果也可能不稳定。”张丽军院长打了个比方,“就像处理一根失去弹性的橡皮筋,稍用力就可能断裂。”
得知手术难度与风险,赵女士心里像压了块石头,犹豫再三:“跑了那么多医院都没用,这次能行吗?万一还是不行,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看出她的顾虑,张丽军院长特意抽出一下午,拿着眼部模型耐心讲解:“你的眼外肌像生了锈的齿轮,我们既要归位错位的齿轮,又得保护脆弱的齿牙。虽然复杂,但我们团队处理过类似病例,每一步都会精准测算。”她翻出过往成功案例的术前术后对比图:“这位大姐情况比你还复杂,现在不仅眼睛正了,还能绣十字绣呢。”
从手术方案细节到术后护理要点,张丽军院长一一解答了赵女士的十几个问题。“我记得院长说,‘手术就像走钢丝,我们会拉着安全绳一步步挪,但你得愿意跟我们一起迈出这步’。”这番推心置腹的沟通,让赵女士放下顾虑,“张院长这么细致,我信她。”
术前两周,张丽军带领团队反复研究赵女士的眼部CT和眼球运动数据,制定了三套手术方案。“要兼顾水平斜视矫正量、垂直方向平衡,还要预留甲亢性眼肌病变的调整空间。”团队甚至模拟了术中可能出现的出血、肌肉粘连、解剖结构异常等突发情况。
8月上旬,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张丽军院长先施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再通过内直肌缩短术平衡水平拉力。随后,她创新性联合右眼眼肌探查术,在下直肌注射肉毒素同时解决垂直斜视——这一联合术式为复杂斜视矫正提供了新思路。
“每步调整不能超过0.5毫米。”张丽军院长解释,眼外肌血管神经丰富,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复视加重或眼球运动障碍。一个半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这也是张丽军院长团队在疑难斜视手术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术后复查,赵女士双眼眼球运动明显改善,代偿头位显著缓解。她转动眼球看向左侧,右眼能跟随左眼同步转动,视线稳稳落在同一点上,不用再靠歪头辅助视物。她看着镜子里对齐的双眼,声音哽咽:“终于能一起看镜头了,我当时就哭了,不是疼,是激动。”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动态平衡’。”张丽军院长在术后总结会上说,甲亢性斜视矫正不能追求“一刀到位”,需通过分步调整实现肌肉力量长期稳定,尤其联合肉毒素注射后,能更精准调控肌肉张力,这正是突破传统手术局限的关键。
深耕眼科四十余载,张丽军作为山西小儿眼科的创建者与开拓者,在斜视治疗领域留下诸多突破性成果。她在山西率先开展儿童泪道置管、肉毒素治疗眼睑痉挛及斜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等前沿技术,尤其在复杂斜视手术领域,通过术式创新突破多个技术难关,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每只眼睛都独一无二,眼外肌状态、纤维化程度、与周围组织关联千差万别。”张丽军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抽丝剥茧,找到最适配每只眼睛的治疗方案——从术前反复研究数据,到术中精准操作,都离不开对眼部结构、功能的深刻理解与丰富实践经验。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