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守护者的创新之路:从临床深耕到科研引领

——专访著名眼底病专家、山西爱尔眼科医院院长袁志刚

山西新闻网>>商务资讯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看一位病人,交一个朋友;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这是袁志刚院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医二十余载,他累计诊治超2万例眼疾患者,完成各类眼科手术2万台,从黄土高原的乡村义诊到新疆戈壁的医疗援建,从公立医院的临床骨干到社会办医的学科带头人,袁志刚始终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在眼底病的诊疗与科研领域不断突破。

临床筑基——从全科视野到眼底病攻坚

1996年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袁志刚的职业生涯始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多专科轮转。“白内障、青光眼、斜弱视、眼底病……每个亚专科的实践都让我深刻理解眼科疾病的关联性。”他回忆道。这种全科视野为他日后处理复杂病例奠定了独特优势,正如他所言:“眼底是全身疾病的窗口,唯有通晓全局,才能精准破局。”

为追求更前沿的技术,他先后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眼公共卫生硕士、天津医科大学攻读眼科学博士。留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国际眼科诊疗规范,并参与了河北邯郸长达8个月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每天清晨5点出发,开着救护车下乡为村民筛查,这段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基层医疗需求。”袁志刚说。

眼底病因发病隐匿、治疗复杂,被称为"眼科皇冠上的明珠"。袁志刚选择专攻这一领域,尤其擅长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疑难病症。他创新性地将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与靶向药物结合,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

仁术无疆——从三晋大地到天山脚下的光明接力

2015年,袁志刚响应援疆号召,担任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眼科主任。面对设备简陋、手术积压的困境,他推动引进超乳玻切一体机,将日均手术量从2台提升至10台。更关键的是,他主导开展了“人工晶体内固定术”,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率从60%提升至90%。

“一位80多岁的屯垦老兵术后激动地说‘又能回去摘棉花了’,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袁志刚回忆道。援疆期间,他带教当地医生完成手术百余台,建立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平台,并申报兵团级科研课题,真正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2017年,针对患者“住院难”问题,袁志刚牵头成立山西省首个白内障日间手术中心。“我们将术前检查、术后康复环节优化,使患者24小时内完成全流程。”这一模式使平均住院日从7天缩短至1天,床位周转率提升300%,后被全省推广。在他看来,“医疗创新的本质是让患者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疗效”。

科研突围——从临床问题到创新转化

2025年,袁志刚团队聚焦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这一致盲性疾病,探索法瑞西单抗(VEGF-A/Ang-2双靶点药物)联合微脉冲激光的协同疗法。“传统抗VEGF治疗需频繁注射,患者负担重。我们的目标是延长疗效间隔,同时减少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该项目入选太原市“六个一批”科研专项,有望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长效的治疗方案。

作为山西爱尔眼科医院院长,袁志刚推动医院通过国家GCP认证,成为山西省唯一具备药物临床试验资质的民营眼科医院。他整合爱尔眼科集团“1+8+N”科研网络,共享全国多中心临床数据,近三年带领团队承担省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13篇,获专利68项。

“我们与山西医科大学共建眼视光学院,让青年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他特别提到医院“课题申报-预实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这种“临床反哺科研,科研赋能临床”的闭环,正是爱尔眼科科研崛起的核心密码。

“我期待山西爱尔成为患者心中的灯塔、医学界的明星。”袁志刚如此描绘未来。从临床专家到科研带头人,他始终秉持“治病育人”的双重使命。在“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下,这位光明守护者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眼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编:任思雅、董春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