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守护者的日与夜:记山西省劳动模范王艳华和她的“超能战队”
光明守护者的日与夜:记山西省劳动模范王艳华和她的“超能战队”
清晨7点,太原沐浴在朝阳中,王艳华骑着那辆陪伴她多年的自行车,穿梭在街道上。这是她一天中难得的运动时间——“工作太忙,只能把通勤当作锻炼了。”她笑着说。25分钟后,她准时出现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门口,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同事们常打趣说她是“踩着风火轮的白衣天使”。
“劳模”的24小时:用专业与温情丈量时间
上午9:15,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区已经人声鼎沸。“王艳华名医工作室”诊室里,王艳华正在用裂隙灯为一个小患者检查。“小朋友,我们来玩个‘太空探险’游戏好不好?”她边说边调节着仪器高度。诊室外,护士长成美星正在安抚一个哭闹的孩子:“不害怕,王阿姨会给你的眼睛装个‘小雷达’,以后看东西就不会歪头啦!”
这是王艳华今天的第23位患者,这个数字对普通医生来说已是满负荷,但对她来说只是上午工作的开始。
“王院长看诊从来不看表,她从来都是看完最后一个患者才下班。”护士长成美星说。去年寒假期间,王艳华曾因连续工作12小时过度用嗓,喉咙肿痛到难以发声,却坚持服务好所有挂号患者和手术患儿。
创新者的足迹:从临床到科研的突破
2016年,王艳华来到爱尔眼科医院。面对当时只有3名医生、年门诊量不足4000人的“弱小科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团队把这个科室做到全省领先,为三晋儿童青少年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2023年,王艳华领军的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斜弱视及小儿眼科被太原市卫健委评定为医学重点学科;为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给孩子一个光明未来”王艳华推出了“近视防控综合技术方案”,通过建立屈光档案、双眼视功能训练、云夹监测、角膜塑形镜、离焦RGP、功能型镜片、低浓度阿托品和后巩膜加固技术等一系列方法技术,为青少年提供从“近视预防”到“近视控制”一站式服务。
2023年,团队成员视光科主任成杰为近视1200多度的岚岚(化名)成功验配了山西首例巩膜镜,这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王艳华团队分析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与近视发生发展相关性的创新性研究,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方法。今年,团队又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最新研究证实,5—8岁儿童配戴特殊设计的离焦眼镜可显著降低近视发生率,这项成果为近视防控“关口前移”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山西首家近视预防门诊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揭牌成立。
为了确保角膜塑形镜安全规范验配,王艳华在山西省率先为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引进“角膜塑形镜安全监控哨点单位”和验光师等级培训制度;为了减少成年斜视患者就医时间,降低患者医疗成本,她推出了成人斜视日间手术,使山西爱尔眼科医院的成人斜视治疗做到了当天就医当天手术。
“医疗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王艳华常这样说。正是这种务实精神,让她的团队在近视防控、斜弱视治疗、小儿眼病和视觉康复训练等领域始终走在前列。
守护者的网络:从诊室到社会的光明防线
周四下午,本应是王艳华的休息时间。但她却出现在太原市聋人学校,为特殊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这些孩子更需要专业的眼健康服务。”她屈膝下蹲,用手语配合图片为听障儿童检查。这样的公益筛查,她每月要参加2次。
2019年以来,王艳华在太原多所中小学校开展近视防控讲座180余场,听众累计1.3万余人次;疫情期间,王艳华联合太原市教育局开展的“居家学习,家长如何做好孩子近视防控守门人”线上讲座,播放量达118.6万;她科普角膜塑形镜的新闻传播量140.8万;她半小时的眼健康科普直播,创下了309.18万人次观看的记录;她在“健康山西”咨询问诊平台拥有1.4万名粉丝;她撰写的《开学了,孩子坐教室侧面会引起斜视吗?》《给孩子做好新学期近视管理》等58篇科普文章,阅读量86.6万人次。她多次参加人民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眼健康科普节目,先后录制了数十条近视防控科普视频。去年4月,她又主编出版了科普书籍《远离斜视》。
为了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近两年,她带领团队又投入到培训基层医生的工作中,先后为太原市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的1500余名医生进行了培训。
“预防1个近视,比治疗100个更有价值。”这是她坚持了十年的理念。“作为医生,对公众最好的服务,就是‘治未病’。我从事的是小儿眼科,科普宣传从娃娃做起,‘治未病’从娃娃抓起,能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件事值得做,我会怀着满腔热情坚持做下去。”
成长者的摇篮:劳模引领的团队蜕变
“在做好临床医疗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钻研学术。”王艳华说。近年来,她已经多次在世界论坛发出中国眼科医生的声音。
从业27年,王艳华在临床科研上从不止步。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各1项,曾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6项,参与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军“十一五”攻关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十余项,累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收录英文论文10余篇,翻译眼科学专业书籍2部。2024年8月,她申报的科研项目《基于视网膜屈光度和脉络膜厚度的儿童近视发生预测指标的研究》又被列入太原市重点科研项目,目前还承担着多项临床研究课题。
政府的认可:金字招牌背后的实力
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的走廊里,几块牌匾格外醒目:太原市医学重点学科(斜弱视及小儿眼科)、太原市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基地、太原市儿童视觉异常诊疗中心、太原市0-6岁儿童眼保健服务指导中心。这些荣誉背后,是年门诊量突破10万人次的扎实数据,是近视防控有效率提升至82%的显著成效,是斜视手术量居全市首位的专业实力,更是帮助1500余名基层眼科医生精进技术的社会担当。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治病,更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体系。”王艳华说。如今,她倡导的“近视预防门诊”已形成标准化流程,正在全省推广。
“光明的事业需要代代相传。”望着办公室墙上团队成员的笑脸照片,她轻声说道。明天,当晨光再次洒向太原的街道,那辆见证了劳模精神的自行车,又将开始新一天的征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