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张丽军与山西小儿眼科的薪火相传

山西新闻网>>商务资讯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太原眼视光眼科医院斜弱视与小儿眼科诊室,一位和蔼的女医生正俯身与一位斜视患儿平视交流,这是张丽军教授日常工作的缩影,也映照出山西小儿眼科四十载发展的动人诗篇。

拓荒:从零起步的学科建设

90年代初,刚从日本研修归国的张丽军面临一个严峻现实:国内缺乏适合婴幼儿的视力检测工具,这个困境催生了她长达四年多的“条栅视力表”研发之旅。1994年,这项创新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填补了国内婴幼儿视力检测工具的空白”,该项目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奖项在当年医疗领域的获奖率不足5%,含金量极高。

面对“小儿眼科没前途”的质疑,张丽军立志要牵头成立山西省首个小儿眼科中心。她率先在省内开展儿童泪道置管、肉毒素治疗眼睑痉挛及斜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压贴三棱镜治疗斜视等多项创新技术。张丽军从公立三甲医院退休加入爱尔眼科,带领团队将工作重点拓展至0~6岁儿童眼保健体系建设、儿童疑难眼病多学科诊疗、儿童眼病基因检测等前沿领域,并创新推出专家团队挂号体系,让患者在当地爱尔医院挂号就能获得包括自己在内的团队多位专家的联合诊疗。

如今,山西爱尔斜弱视及小儿眼科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亚专科、近40名专业人才的大学科团队。团队中既有王艳华、贾丁、高海英等知名专家,也有郭梦瑶、谢淑丽、冯芳、成杰等后起之秀。年门诊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近10万人次,这个团队用实力赢得了太原市医学重点学科的称号。

传承:构建人才梯队

在人才培养上,张丽军有套独特哲学:“要让年轻人超越你。”她鼓励徒弟们“青出于蓝”,甚至主动为年轻医生创造机会。她创建的“星光大道平台”不仅面向院内医生,更是一个涵盖全省眼科医生的交流群组,定期组织病例讨论、新技术分享等活动,促进了山西省小儿眼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培养医生就像培育一棵树,既要规范生长方向,又要给予成长空间。”张丽军的这一理念在临床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指导年轻医生进行斜视矫正术前,她会组织团队对病例进行详细讨论,从发病机制到手术方案设计,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手术台上,她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手术器械的摆放位置、缝线打结的方向、双手操作的姿势,都有明确规范。

面对小儿眼科医生收入相对较低、培养周期长的现实,她坦言:“没有热爱,坚持不下来。”为点燃年轻医生心中的火种,张丽军为每位新人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冯芳医生动情地回忆:“张院长就像一位知音,总能发现每个人独特的音色。当我在她的鼓励下,第一次尝试在学术会议上汇报病例,获得了慢慢的成就感,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初心:永远的小儿眼科医生

尽管身兼山西省区副总院长等行政职务,张丽军仍坚持每周出诊。她始终秉持“患者至上”的理念,在制定诊疗方案时,总会考虑三个维度:医疗效果、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和就医体验。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她会精心设计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案;对远道而来的患者,她会协调检查流程,争取一天内完成所有诊疗;面对紧张的孩子,她从不说令孩子恐惧的词语,而是用“魔法眼镜”“眼睛小精灵”等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治疗过程。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张丽军用四十载光阴在山西大地上描绘了一幅光明传承的壮丽画卷。如今,她依然站在临床一线,身后是朝气蓬勃的团队,眼前是无限延伸的光明之路。“医学的进步永无止境,我们的使命永远在路上。”这份赤子之心,正是山西小儿眼科薪火相传的永恒动力。 

(责编:任思雅、王晓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