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在毫米之间雕刻光明的“永恒学习者”

山西新闻网>>商务资讯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太原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主任梁娟那双被同事们称为“天生为眼科手术而生”的小巧双手,正在为当天第一台白内障手术做着准备。这位刚晋升为白内障科主任的青年眼科专家,保持着令人惊叹的记录,每月完成100多台手术,指尖在平方毫米的空间里跳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光明之舞”。

学习者的基因:从“铁人”到“匠人”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学生。”梁娟,已完成上万例白内障手术的专家,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时,眼神依然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图片说明:梁娟早年手术学习留念

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梁娟在沈阳爱尔学习期间,以400多只动物眼手术的练习量,被老师周衍文教授称为“铁人”。如今,这个称呼已经被“匠人”所替代。“白内障手术是一场毫米级的艺术,每一次下刀都是不可逆的。我永远记得高岩院长说过的话:‘在眼科手术领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梁娟说这话时,手指不自觉地模拟着手术动作。

技术精进:每月百余台手术的“光明舞者”

每月100多台手术,平均每个手术日10余台,每台手术平均用时不到10分钟,梁娟保持着低于0.1%的并发症发生率。

“速度不是目的,而是熟练度的自然结果。”梁娟解释她的“高效秘诀”时,提到了一个细节:“我会把每台手术都分解为若干个关键动作,就像舞蹈的分解动作一样反复练习。现在做普通白内障手术,我的双手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图片说明:梁娟正在完成白内障手术

但真正让梁娟在业内崭露头角的,是她对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先天性白内障、抗青术后白内障、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这些让许多青年医生望而却步的病例,恰恰是梁娟最专注的领域。

传承与超越:打造学习型团队

作为科室带头人,梁娟将“学习者文化”深植团队骨髓。她的“三级复盘制度”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定,而是实实在在的成长阶梯。每天手术结束后,团队成员都会聚集在一起,回放当天的关键手术录像。

图片说明:梁娟正在为第二天手术进行准备

每周五下午的教学查房会上,年轻医生需要带着问题而来;最让团队期待的是每月一次的科会学习,不仅会邀请高岩院长等资深手术专家针对疑难病例进行现场手术演示,更会让年轻医生进行专题准备、播放疑难手术录像进行讨论……

“医学传承不是简单的经验传递,而是思维方式的延续。”梁娟的这句话,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里。数字见证着团队的成长:过去5年,8名年轻医生通过严格考核获得独立手术资格,科室年手术量突破3000台,屈光及复杂白内障手术占比提升至50%。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在高岩院长影响下的梁娟带领团队在医学传承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未来展望:让更多老人看见幸福

今年4月初,93岁的丁老先生来到医院:“不是我眼睛不舒服,是我老伴儿,她腿脚不方便,我得先帮她问问。”在得知需要检查后,他毫不犹豫预约了梁娟的门诊。检查结果显示,妙林奶奶双眼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需要手术。

在梁娟看来,眼科医生的价值不仅在于手术台上的精准操作,更在于帮助患者重新拥抱生活的美好。“我希望未来能帮助更多像丁爷爷和妙林奶奶这样的老人,让他们在晚年依然能清晰地看见彼此,看见这个世界的美好。”梁娟笑着说,“老人们在看清这个世界后,开心的活到100岁,真的可以是个小目标。”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梁娟脱下白大褂,却没有立即离开。“明天还有三台复杂白内障手术,得再细化一下手术方案。”她轻声自语,手指不自觉地模拟着手术动作。这种术前“彩排”是梁娟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在眼科医学的毫米世界里,梁娟用精湛的技艺雕刻光明,用学者的执着追求卓越,更用医者的仁心守护着人间最珍贵的幸福。正如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医生说的:“我们手中的手术刀很轻,但托起的是患者整个世界的光明。”

(责编:任思雅、王晓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