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光明使者”栗改云:用高铁丈量医者仁心,以技术重塑清晰“视界”

山西新闻网>>商务资讯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每周往返于长治与晋城的高铁上,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栗改云,爱尔眼科长治、晋城双城副院长,一位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技术点亮光明的女医生。作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她不仅是眼底病领域的权威专家,更是患者眼中温暖的“光明守护者”。

医者双城记:时间管理与团队赋能

高频的跨城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管理智慧。栗改云笑称自己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周日晚必须排好下周两地的门诊、手术和会议,确保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她的高效不仅源于个人规划,更依赖于团队的成熟运作。在长治和晋城,她通过清晰的职责划分、定期的线上线下培训和病例讨论,培养出一支能独立应对常规问题甚至紧急情况的团队。“信任与授权是关键,我不在时,团队就是患者的依靠。”

八年随访:一场跨越时空的“光明契约”

“主任,我是您2017年的患者!”在诊室里,一位高度近视患者的这句话让栗改云瞬间动容。尽管记不起名字,但检查完患者完好的眼底后,当年的手术细节清晰浮现。“像这样的‘老朋友’,两城诊室里常能遇见。”眼底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随访,从初诊到术后多年,栗改云与患者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信任,成为她奔波双城最温暖的动力。

技术创新:让瘢痕成为视觉“新起点”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眼科学博士,栗改云深耕眼底病领域,尤其擅长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复杂病例。她研究的“微视野偏心注视”技术,为黄斑病变患者开辟了康复新路径。“当视网膜中心受损,我们训练患者利用周边健康区域‘看’东西,就像右手骨折后学会用左手拿筷子。”这项技术让瘢痕区域不再是视觉终点,而是功能重塑的起点。

她的临床研究始终与患者需求紧密结合。2013年,她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3年,她因突出贡献被评为“第十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此外,她多次赴日本、印度研修,将国际前沿技术带回山西,惠及本地患者。

多学科攻坚:打破疑难手术“禁区”

在爱尔眼科平台,栗改云深刻感受到“全球技术+本土服务”的澎湃动能。“无论是屈光、白内障还是眼底病,安全有效的国际技术都能快速引入山西临床。”但她也指出,老龄化趋势下,眼底病患者常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多学科协作成为关键。“前几天一位患者眼底手术我能做,但他装了3个心脏支架,没有心内科和麻醉科的保驾护航,风险极高。”她呼吁建立更强大的多学科支持体系,为复杂患者筑牢生命线。

爱尔眼科山西省区:强技术、聚人才,守护三晋光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爱尔眼科山西省区依托集团优势,持续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与技术,如微视野仪、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为精准诊疗提供硬件保障。同时,省内15家医院“筑巢引凤”,汇聚了一批像栗改云这样的高水平专家,形成医术精良、治学严谨的医疗团队,推动山西眼科医疗水平向国内一流迈进。

医者初心:让每个模糊的人生重新“对焦”

“眼底病的治疗往往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长期随访”。栗改云感慨道:“因为眼底病治疗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和患者建立长期联系。从初诊评估,到可能需要多次手术,再到术后长期的随访复查(可能从一周一次、一月一次到一年一次),随着我们慢慢了解,很多患者最后都像朋友一样。”从医多年,栗改云始终记得导师的教诲:“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人。”

无论是奔波双城的坚持,还是八年随访的承诺,抑或技术创新中的突破,她的一切努力,只为兑现那句朴素而深刻的誓言:

“医生的价值,在于让每个模糊的人生重新对焦。”

(责编:任思雅、董春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