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追光者”张东昌:以匠心攀登眼底病学科“珠峰”

——专访二级教授、爱尔眼科山西省区总院长张东昌

山西新闻网>>商务资讯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眼科医学领域,眼底病被称为“眼科学的珠穆朗玛峰”。这不仅是因为其诊疗难度极高,更因为其背后承载着无数患者对光明的渴望。而在这座“珠峰”上,有一位执着攀登的“追光者”——张东昌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眼底病专家、二级教授、爱尔眼科山西省区总院长,他用四十年的坚守与突破,为无数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

张东昌教授与患者交流

“二级教授”的含金量:学术与临床的双重巅峰

在我国医学职称体系中,“二级教授”是仅次于院士的高级职称,代表着在学术造诣、临床技术、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张东昌教授获此殊荣,正是对他四十年来深耕眼底病领域的最高认可。

他的学术贡献令人瞩目:留美期间,他在国际顶级期刊《糖尿病杂志》发表重要论文,研究成果《基因工程新药——新生血管抑制剂Kringle5的应用研究》被纳入国家“863计划”。回国后,他带领团队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疑难病症的诊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论文20余篇,成为国内眼底病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临床实践上,张东昌教授以“一把刀”闻名业内。他累计完成2万余台手术,服务患者超15万人。普通的视网膜脱落手术,他仅需半小时即可精准收官;复杂的玻璃体手术,他也能将时间压缩至一个半小时,效率与质量兼具。患者评价他:“张院长的手术,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专注“窄门”:勇攀眼底病学科高峰

眼底病被称为“视力杀手”,我国患者超4000万,但专科医师不足5000人。面对这一“窄门”,张东昌教授毅然选择迎难而上。他说:“只有守住眼底的光明,才能帮助患者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

他的从医之路始于全面学习。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先后赴广州中山眼科医院、印度海得拉巴眼病研究所、美国南卡医科大学STORM眼病研究所等地深造,掌握了国际前沿的诊疗技术。他常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种全面的视野,让他在眼底病专项研究中如鱼得水。

一位6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申女士,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导致视力骤降。张东昌教授为她实施眼底激光治疗后,视力显著改善。十多年后,当申女士因病情复发再次找到他时,他依然记得她的情况,并采用先进的27G玻璃体手术为其治疗。术后,申女士的视力明显恢复,她感慨道:“张院长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倍感安心!”

张东昌教授在为患者进行眼部检查

匠心仁心:以患者为中心的行医哲学

张东昌教授的手术台上,始终秉持“极致匠心”。他说:“眼底手术方寸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手术不只是用手,更要用心。”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成为患者口中的“光明使者”。

他的仁心更令人动容。他曾为一位18岁的贫困男孩实施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手术,男孩的父亲用仅有的钱买了一盒“脑白金”表达感谢。张东昌几番推辞后收下礼物,却悄悄塞给家属500元,嘱咐他们让孩子好好上学。如今,男孩已成家立业,这段医患情谊至今未断。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他的行医信条。他总说:“病人视力提高0.1甚至0.01,我就又从‘盲人’队伍里拉回一个人。这种成就感,是我最大的动力。”

领军山西爱尔:让患者在家门口重见光明

从公立三甲医院到加盟爱尔眼科,张东昌教授的选择源于一个朴素梦想:“让山西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治好病。”他说:“爱尔眼科的全球化平台和先进技术,能让我更好地践行这一使命。”

如今,作为山西省区总院长,他带领团队引进3D数字导航系统、成立黄斑疾病门诊等,推动山西眼底病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他致力于公益科普和人才培养,希望让更多年轻医生“有广度才有深度,有面才有尖”。

张东昌教授在爱尔眼科眼底病论坛暨疑难眼病远程会诊平台发布会上致辞

四十年如一日,张东昌教授用精湛医术和无私大爱,诠释了“二级教授”的深刻内涵。他说:“让每一位病人重获光明,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这条“追光”之路上,他依然步履不停,向着眼底病学科的“珠峰”继续攀登。

(责编:任思雅、王晓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