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光明匠人”邓明辉:用6万例手术镌刻生命的清晰度
眼科“光明匠人”邓明辉:用6万例手术镌刻生命的清晰度
下午一点半,刚刚结束了一上午门诊,简单用过午餐的邓明辉来到手术准备间,仔细核查着当天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位年均主刀3000余例手术的专家,保持着二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每台手术前都要亲自确认每一个细节。“眼睛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这样说。
在山西眼科界,邓明辉的名字总是与“首例”“创新”“精品”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从山西首例预装式增强型单焦点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全国首批新型疏水性三焦点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手术,再到独创的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技术(PCCC),他用专业与匠心,为三晋大地的眼疾患者带来清晰视界。
手术台上的“极致追求者”
“量是积累,质是底线。”面对年均超3000例的手术强度,邓明辉的回答朴实而深刻:“精品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把标准变成习惯。”他坦言,保证质量的核心在于“标准化”——从术前检查到术中操作,每一步都需严苛如“体操运动员训练分解动作”。
邓明辉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沓厚厚的术前检查单。每份都密密麻麻记录着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十几项检查数据。“单是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就要考虑眼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底状况等二十多个参数。”团队医生说,即使是符合扶贫政策的复明手术,邓主任也始终坚持完整的术前评估体系。“邓主任常教导我们,每项数据都是手术质量的重要保障,标准化的评估不是选项,而是底线。”一位跟随他多年的主治医师这样说。
“邓主任看病特别‘费时间’。”护士长笑着说,“每个患者都要聊上半小时,从生活习惯到用眼需求,事无巨细。”这种“慢”背后,是对“看一位病人,交一个朋友”理念的坚守,因此,不乏患者从很远的地方专程奔邓明辉而来。
谈及从医初心,邓明辉的目光变得深远。姑姑为患者把脉时专注的侧脸,姑父深夜出诊时匆匆的背影,都在邓明辉幼小心灵埋下医者仁心的种子。“那时觉得白大褂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衣裳。”说到这里,邓明辉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白衣衣角。童年对篆刻的痴迷,则意外锻造了他对手部精细动作的掌控力——在天津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室里,当同学们还在适应器械触感时,他已能完美剥离比发丝还细的视神经纤维。
如今,这位兼具医者情怀与匠人巧思的专家,始终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时导师的嘱咐:“我们不是在治疗疾病,而是在修复一个人感知世界的窗口。”
同天手术两位九旬老人的两重人生
5月底的一天,一位白发苍颜却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被推进手术室。她是省城某三甲医院的退休眼科医生,子女也都是医疗工作者。“老太太每天要读报、玩智能手机,偶尔还会给孙辈批改论文。”患者的家属说道。“我们之前也去其他地方看过,很多人觉得93岁了,做最基础的单焦点晶状体就够了。但我母亲是用眼需求很高的知识型老人,我们想要让她保持原有的生活质量。”
经过全面检查,结合老人的眼部状态和用眼需求,邓明辉主任为老人推荐了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复查老人远中近视力都达到1.0,她特意用手术眼对准检查表,像个孩子般惊喜地说道:“小邓医生,我连最下面那行都看得清!”
与这位老人同一天手术的还有另一位高龄患者,同样是93岁,这位来自吕梁山区的老农被家属用轮椅推来,双眼白内障都已发展到“黑核”阶段(最严重的五级硬核),几乎失去视力的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早在十年前就有医生建议老人手术,但他觉得“能凑合看个影儿,不做也罢。”由于拖延治疗,晶状体核已坚硬如石,常规超声乳化风险极高。好在有最新一代Catalys 7.0导航飞秒激光的加持,精准撕囊及碎核大幅度降低了老人这种情况下,接受传统超乳手术可能出现的角膜内皮损伤、后囊破裂等风险。
“同一天,同样的93岁,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邓明辉的嗓音低沉下来。退休医生代表着对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而老农则折射出基层群众对眼健康的认知局限。“这让我更坚定两个信念:一是绝不能因年龄降低手术标准,二是要加大偏远地区的科普力度。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眼病,更是每个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这才是眼科医生最珍贵的‘特权’。”
临床医生的“土法创新”
“科技能改变生活,但医生的责任是让技术‘精准落地’。”在邓明辉的办公室,一个眼球模型格外醒目,他指着模型说,“这就是我们的‘战场’。”谈到他独创的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技术(PCCC)时,邓明辉轻轻转动着眼球模型,眼神专注而坚定。“严格来说,这一步并非手术必需流程,大多数医生会选择避开这个风险——因为后囊厚度不足0.01毫米,操作时就像在即将融化的冰面上雕刻,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玻璃体脱出等严重并发症。”
“但十年来,我坚持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实施这项技术,因为国际文献及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这能有效阻止后发障的发生。”他的手指在模型上灵巧地舞动,演示着如何在保持玻璃体前界膜完整的同时完成环形撕囊,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堪称一场精妙的“眼内芭蕾”。
这项预防性操作会使手术时间多花5-8分钟,风险系数直线上升。“但想到患者可能因此免去二次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这些风险就值得承担。眼科医生的价值,不就在于把‘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变成‘必须做好’的承诺吗?”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邓明辉总是走在前沿。预装式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应用,让手术更加安全高效;新型疏水平台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应用,帮助患者获得更稳定持久的远中近全程视力。“科技的意义在于造福患者,而不是炫技。”他强调。
科研与临床的双向奔赴
翻开邓明辉的履历,两项国家专利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囊膜抛光器械”的发明故事尤为生动。“就像用高压水枪冲洗汽车玻璃,我们要把囊膜上残留的皮质碎屑彻底清除。”这个灵感来自一次洗车经历。
另一个连续环形撕囊辅助装置的发明,则体现了他对基层医疗的关怀。“几十万的导航系统不是每家医院都能配备,我们这个几百元的手术器械同样能实现相对‘精准’的定位撕囊大小和居中性。”
在山西爱尔,邓明辉带领团队建立了完整的老视矫正诊疗体系。“从检查到手术,我们实现了全程个性化定制。”他介绍道,“就像裁缝量体裁衣,我们要为每位患者打造最适合的‘视觉重建方案’。”站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新落成的老视矫正中心,邓明辉描绘着愿景:“未来五年,我们要建立更完善的个性化的视觉质量评估体系,让更多患者不仅‘看得见’‘看得清’,更能‘看得好’‘看得舒适’‘看得持久’。”
夜幕降临,手术室的灯依然亮着。邓明辉的身影仍在手术显微镜旁忙碌,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光明故事”。正如他常说的:“医生的幸福,就是看着患者眼中的世界重新变得清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