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4000年
白内障手术4000年
白内障主要是指由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原因造成晶状体代谢紊乱,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的眼部疾病。让我们回溯白内障的前世今生,探秘人类治疗白内障的智慧。
白内障手术治疗回望
4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约18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国的楔形文字有这样一段记录:“医生用一枚铜针插入眼白,向下推,会引起疼痛”,这可能就是白内障手术的最初记载。
公元前约600年,文献记录了古印度著名的医生妙闻做白内障手术的详细步骤:用刀通过角巩缘穿刺进入眼内,器械经穿刺口到达瞳孔区使晶状体脱位,将白内障推出瞳孔区,嘱病人按鼻吹气,随后通过另一侧穿刺口移除混浊的液体。
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医生塞尔苏斯(Celsus)描述的白内障手术:患者坐在椅子上,面对着太阳,助手站在后面,固定头部,手术者用右手手术左眼,用左手手术右眼,针从角膜缘和外眦部中点位置垂直刺入,将白内障推向瞳孔下。
唐朝时白内障针拨技术随着古印度佛经传到中国,即中医的“金针拨障”,当时金针称为“金篦”,在流传的唐宋诗词里多有出现。
明代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这本书系统地记述了眼科常见的内外障眼病72证,介绍了多种眼科外治法,特别是有关白内障的分类、检查、手术适应证与禁忌症等内容。
清代黄庭镜的《目经大成》一书,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本总结性著作。书中记载了金针拨障术“八法”:审机、点睛、射腹、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和完壁。
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了。
人工晶体的诞生
人工晶体的发明,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激烈的空战中,飞机被击中后飞行员幸存下来。因为机舱玻璃碎裂,细小的碎片刺入眼睛。令人惊讶的是,进入眼球内的玻璃,与眼球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没有引发其他病症,相安无事在眼里存在了好多年。
后来,人们改良了晶体,做成有支撑的前房型晶体,这就是第二代人工晶体。接着,人们用虹膜支撑晶体,这就是第三代人工晶体。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第三代晶体不会脱位了,可是又发生慢性炎症反应,偏位率高。
晶体放在后房脱位,支撑在前房引起角膜炎青光眼,放在虹膜又会偏位。那么,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这时,人们想起包裹在晶体外面的那层膜,做手术时把膜连带白内障整个取出来,悬韧带随之失去了作用。为何不保留膜,将人工晶体放入膜里,利用悬韧带本身支撑固定人工晶体,最小限度地改变解剖结构呢?
终于,第四代人工晶体伴随手术方式的改变诞生了,人们不再把整个囊袋取出,而是将囊袋撕一个洞,将里面混浊的白内障取出,再放一个透明的人工晶体进去。
为了适应更小的角膜切口,折叠晶体诞生了。这样一来,晶体脱位,引发炎症、青光眼等并发症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又不断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人工晶体新材料和新工艺。
从超声乳化到飞秒激光
20世纪50年代以后,手术显微镜开始应用在眼科,并逐渐改良,白内障手术越加精细。
美国眼科医生Charles D. Kelman受口腔超声波洁牙的启发,1967年发明超声乳化仪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使手术切口缩小到3毫米以下,恢复时间更快。经过30多年不断改进、完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先进而成熟的手术方式。
超声乳化技术是在进行手术时,从眼角膜缘或巩膜的小切口处伸入超乳探头将白内障击碎为乳糜状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同时保持前房充盈,然后植入人工晶体。超声乳化技术实现了切口小,痛感低,手术时间短,复明快的手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白内障手术在眼球上的切口已经缩小至2.6mm、2.2mm。
199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实验室中国博士生视网膜遭受意外事故激光烧伤,从而发现啁啾脉冲放大(CPA)短(单位飞秒,10负15次方秒)而强的激光脉冲可以在眼球组织中产生汽化精确点,不损害周围组织。1994年开始研发飞秒激光眼科手术应用,1997年商业应用在屈光矫正手术切削角膜组织,2001年获得美国FDA批准,推出全球第一款商用飞秒激光设备。2008年开发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用于完成角膜切口、晶状体囊膜连续环形切开口和晶状体核的分块切开,辅助超声乳化吸除(FLACS),现有约15%的临床应用率。
飞秒激光在制作切口上无需用刀,彻底摆脱了人和器械可能对眼睛的损伤,而且整个过程完全由电脑数字化控制飞秒激光来完成,最大程度降低了医生操作的标准差,比手工操作切口更精准、微创、恢复更快。
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在采用飞秒激光粉碎晶状体核时,使用的超声能量减少43%,可降低对眼内组织的损伤,手术时间也随之缩短51%,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更快恢复。
从目镜到3D手术视频系统
在白内障本身的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白内障手术的辅助系统也在不断升级。3D手术视频系统的诞生,让医生从低头看着目镜做手术,肩颈尤为疲惫的状态下放出来了。
3D手术视频系统拥有超大的高清画面,手术视野放大倍率增加至50%左右,景深扩展高达5倍,图像清晰度提高了40%,医生抬头平视高清大屏幕即可完成手术。
2021年4月,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在山西省首家引进了一套3D手术视频系统。运用3D手术视频系统在做白内障手术中时,可以清晰立体地观察到前房、虹膜和晶状体囊袋、超声乳化探头的位置和碎核的过程等,并能掌握手术器械所处的位置和操作,对角膜、晶状体囊袋等周边组织损伤均一目了然,手术安全性获得极大提高。
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很多白内障患者同时患有老花眼、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技术突飞猛进的白内障术式,难道就只止步于解决白内障问题吗?
非也!目前白内障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屈光时代,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是目前世界前沿的技术。通过对患者植入新型多焦点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在解决患者白内障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解决患者的近视、远视、散光、老花等屈光性问题,从而实现了让白内障患者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的飞跃。
白内障的治疗从中医金针拨障术到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再到现在的超声乳化、飞秒激光技术;人工晶体从玻璃材料到PMMA再到疏水性和亲水性聚丙烯材料,外形设计从硬性三片式到可折叠三片式再到可折叠一片式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支撑位置由前房、后房睫状沟、虹膜再到后房囊袋内;人工晶体光学设计由球面晶体、非球面晶体、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到基于焦点技术的三焦点屈光性人工晶体,随着人类在治疗白内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受益的白内障患者人数不断攀升。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戴超介绍说,目前我国的白内障手术量已接近400万台,其中10%的手术是在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完成的。他说,我国每百万人口的白内障手术量连年持续提高,从10年前的1000台左右增加到现在的超过2800台。
“不过,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戴超说,“印度每百万人的手术量是6000台,欧美是11000台。让越来越先进的白内障治疗技术造福越来越多的患者,我们眼科人一直在路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