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娃眼睛长出瘤子 杨纪忠主刀移植角膜
三岁娃眼睛长出瘤子 杨纪忠主刀移植角膜
上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角膜病科杨纪忠院长的诊室门口传来了一阵阵孩童清脆悦耳的笑声。小女孩小涵(化名)一边开心地笑着,一边模仿着小鸟展翅欲飞的模样,尽显天真无忧。
看到女儿如同春日里初绽的花朵,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小涵的妈妈感慨道:“压在心里快三年的石头,可算落了地了。下个月就是孩子三周岁的生日,这次我们全家能好好庆祝一下了。”
时间回到三年前。2021年十月,家住临汾的李女士迎来了自己的二胎女儿小涵,正所谓“一儿一女凑一‘好’”,小涵的降生给这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快乐。
然而,就在小涵的满月宴上,小涵的父母和很多来宾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右眼的黑眼珠上长了个小疙瘩,好像一个“小肉芽”。
“孩子还小,大多数时候都在睡觉,而且我坐月子的时候老人说尽量别开灯,我也没抱她到户外去过,所以之前一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李女士回家后多次轻轻掰开孩子眼皮观察,十分紧张,产后42天复查,她便带着孩子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说孩子太小,目前不好判断,建议先观察,等孩子大一点再进行检查治疗。
两年多时间里,李女士一直仔细观察着小涵的眼睛变化。今年夏天,家里人发现小涵揉眼睛很频繁,仔细观察发现孩子右眼的小疙瘩似乎变大了一些,进一步覆盖了黑眼珠。
了解到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杨纪忠教授在治疗眼表疾病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8月14日,小涵的父母带孩子来到杨纪忠教授诊室就诊。杨纪忠教授查看并做了相关检查后,判断小涵的右眼为“角结膜皮样瘤”。
和很多人一样,小涵的父母也是“谈瘤色变”,不禁发出疑问:“瘤?这个病严重吗?能治好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长瘤呢?”
杨纪忠教授告诉小涵父母,小涵患的角结膜皮样瘤是一种类似于肿瘤的先天性眼表异常,主要是由胚胎的皮肤样组织错位增生导致,出生时就可能存在,其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是一种良性的眼部病变。“皮样瘤一般出现在角膜缘,往往一部分生长在黑眼珠的角膜上,另一部分生长在巩膜,也就是白眼珠的表面,多呈黄白色或粉红色,是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扁平样肿物,如山丘一般,有些肉眼还可见到毛发、血管等。”
“皮样瘤必须手术才能去除吗?”小涵妈妈继续问道。
“是的,手术是唯一的办法。皮样瘤通常情况下会改变角膜的形态,不但影响美观还会导致角膜散光,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皮样瘤可能逐渐生长至瞳孔区造成视物遮挡,影响视力的正常发育,严重者可能导致弱视甚至失明。小涵右眼的角结膜皮样瘤大小约为3毫米*4毫米,检查发现,皮样瘤已深入到孩子的角膜基质层。如果单纯切除肿物,角膜不能恢复透明,术后还极易复发。如果采用皮样瘤切除术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这样既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又不容易复发,还不影响美观,对术后视力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作用。”杨纪忠副院长解释道。
部分板层角膜移植
听了杨纪忠教授的解释,小涵的父母决定让孩子尽早接受手术。次日,杨院长便为小涵实施了右眼板层角膜移植和角膜病损切除手术,精准切除了小涵右眼角膜、结膜上的皮样瘤,并根据患儿的病灶大小实施了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检查显示,小涵右眼角结膜皮样瘤已切除干净,角膜植片成功存活,眼压正常。“14号来院,15号手术,17号出院,我们都没想到这次来太原手术治疗能这么顺利、这么快。”李女士说。
手术后小涵恢复良好,从外观上已基本看不出异常,术后一周复查结束,她兴奋地拉着大人的手,指着自己在诊室外新发现的“宝藏”——印着卡通图案的挡眼板。离开医院前,李女士看杨院长诊室里还有不少人,便没有进去打扰,专程发来微信表达了对杨院长和团队的感谢:“遇到一位好的医生真的是福气,耐心的倾听、询问,温柔的解答,让人无比心安、踏实,医者仁心,感恩遇见……谢谢你们!”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