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乡在山西爱尔的特殊“相逢”
四川老乡在山西爱尔的特殊“相逢”
8月27日,前一天接受了右眼角膜移植手术的90后彝族姑娘阿黎(化名)摘掉了纱布。“亮了,亮了,我能看到外面马路上的汽车了!”阿黎站在窗边激动地说。她的丈夫口中轻轻念着“卡莎莎,卡莎莎……” 一旁,阿黎的哥哥、姐姐和姐夫也由衷地为小妹感到高兴。
“卡莎莎”是彝族语言“谢谢”的意思。这是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山深处的一家人。
阿黎今年29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我从十二三岁开始,眼睛就开始变得模糊了。” 阿黎回忆道。因为视力障碍,上学时她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写作业于她而言更是一种折磨。无独有偶,同时期,阿黎的哥哥也出现了和妹妹一样的症状,父母带他们去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兄妹俩均患有双眼角膜营养不良,阿黎的情况较哥哥更为严重。
当时医生告知,就当地的医疗条件而言,对于该病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建议他们到大医院再做进一步的检查。但因为阿黎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对疾病缺乏认识和重视,认为遗传病无法治疗。就这样过了几年,阿黎的哥哥、姐姐先后外出来到山西打工并定居,她则在四川成了家。
尽管丈夫体贴、家人关照,但阿黎心里始终有些遗憾。“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的视力却越来越差,我只能用手摸索着感受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这种感觉真的很遗憾很无助。真想好好看看我的孩子呀。”说到这,阿黎有些哽咽。
有一天,在太原打工的阿黎的哥哥无意间看到了山西爱尔眼科医院的信息。“我何不到这里先看看?万一山西这边的医生能看好,就把小妹也带来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院做了全面的检查。
“李先生,您患有双眼角膜营养不良,视力下降严重,建议尽早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治疗,视力有希望恢复到比较好的水平。”角膜病专家、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杨纪忠教授给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人的眼角膜就像照相机镜头,如果镜头坏了,必须换上新的,照相机才能继续工作。”
杨院长的话让阿黎哥哥燃起了信心:“医生,我还有个妹妹和我情况一样,那您赶紧给我们俩做角膜移植手术吧!”
“移植手术不是随时能做,还需要等有了相应的角膜供体才行。”杨纪忠教授告诉他,角膜移植是通过移植健康的角膜组织,来替换受损的角膜,从而恢复视力,然而,健康角膜供体来自于已故爱心人士的捐赠。“不过您也不要太过担心,爱尔眼科集团在全国有9大眼角膜库和53个角膜捐献接收登记站,有强大的角膜资源支持系统,可以在全国统一调配角膜供体。我们先给您登记上,尽快为您调配供体,相信不会等太久就可以为您调配到角膜供体。”
听到杨教授的答复后,阿黎的哥哥立刻给远在四川的妹妹妹夫打去了电话:“我在山西这边遇到一位很好的专家,咱们俩的眼睛还有救,你过段时间安顿好家里,也过来看看!”
就这样,8月中旬,阿黎第一次来到了北方城市——太原。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检查后,角膜全层混浊、情况更为严重的阿黎也立即预约了角膜移植手术。
一周后,阿黎的哥哥接到了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医院为他调配到了一枚角膜供体。
“接到电话后,我有些懵,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角膜!”李先生说,“挂了电话后我又很快给医院回电话确认了一下,说目前只能给一个人做。我就想着,我小妹正好刚检查完还没有回四川,她比我情况更严重,那就先给她做。”他马不停蹄地带着阿黎来到山西爱尔眼科医院,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杨纪忠教授将她的手术安排在了第二天。
8月26日,杨纪忠教授为阿黎实施手术。他坐在手术台前,打开眼睑,用碘伏冲洗结膜囊后,小心翼翼地用角膜环钻切下已经完全混浊的角膜,然后在角膜供体相同位置精心切割出稍大的角膜植片。随后,杨纪忠教授将裁好的植片稳稳地放在眼球正中央,拿起镊子和针线开始缝合。在只有毫米厚度的角膜上穿针引线,同时充分考虑角膜的弹性,缝合的稳固性和密闭性,要求手术医生不仅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心态。
巧合的是,这枚为阿黎带来光明希望的角膜同样来自四川。随着最后一针缝合结束,晓黎的角膜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此刻,两位四川老乡以特殊的方式在山西爱尔“相逢”。
“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年年的生日愿望都是希望你的眼睛好起来,可以送我去上学。现在愿望成真啦!”术后第二天,阿黎和儿子视频,清楚地看到手机那边的孩子,笑得格外开心。
阿黎一家现在就盼望着尽快为哥哥等到角膜。“特别感谢为自己捐献角膜的好心人,我一定加倍爱护眼睛,好好替这位好心人看这个世界。”阿黎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