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到隔膜、电解液配套生产,再到电池组装制造——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新气象 新成效】平定新能源电池小镇加速崛起
太行山下,晨光熹微。7月29日,阳泉市平定县新能源电池小镇的厂房内一派繁忙,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石墨原料经过高温提纯、纳米级粉碎、精密涂布等数十道工序,最终蜕变为锂电负极材料。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实时监控着每一克产品的品质。
这座由传统煤乡蝶变而来的产业新城,正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奔跑。转型突围的背后,是平定县委、县政府对于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博士创新站、产学研基地相继落地,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平定”的创新链。
政策创新与技术赋能发挥着协同效应,推动当地的生态共建。山西贝特瑞作为“链主”企业,近年来,在创新道路上持续提速,通过不断改良升级,逐步建成粉碎、造粒、石墨化、成品一体化生产体系,形成了“多品种全工序”经营模式,实现负极材料对电芯客户的批量供应,并吸引中烨、中烜等配套企业形成产业“生态圈”,创造出了“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
随着行业领军企业的相继入驻和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近年来,平定县新能源电池小镇逐步构建起了“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电池组装”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已入驻以贝特瑞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企业9家。
技术的不断创新、产能的不断提升,让新能源电池小镇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目前,已建成贝特瑞年产5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中烨年产4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中烜年产4.5万吨锂电负极材料等项目,负极材料产能达23万吨。
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到隔膜、电解液配套生产,再到电池组装制造,围绕新能源电池铺开的转型之路不仅仅于此。
“今年会有多个项目投产、达产。下一步,我们在规划现有负极材料生产的基础上,将持续发力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加强技术研发,完善锂电池生产全产业链,推动新能源电池专业镇的高质量发展。”平定经开区招商服务部副部长王天武说。
在这里,每一件产品、每一克材料都承载着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决心,从依赖煤炭到深耕新能源,新能源电池小镇的蜕变之路上,回响着平定这个老工业基地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铿锵足音。
本报记者苏晓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